律师分类

法律简单讲:“以物抵债”协议一定有效吗
ico 当前位置 > 首 页 > 踔厉动态
法律简单讲:“以物抵债”协议一定有效吗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5-02-20 * 浏览 : 1

“以物抵债”协议一定有效吗

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当下,以物抵债作为一种特殊的债务清偿方式逐渐成为解决债务问题的选择之一。对于债务人而言,以物抵债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的资产来减轻债务负担,避免信用进一步恶化或者面临更严厉的法律诉讼后果;对债权人而言,接受以物抵债可能是在权衡了现金回收的难度以及抵债物潜在价值之后做出的决策。但是,以物抵债协议是否一定能产生有效的法律后果,不一定喔。以下两个案件虽然都是以物抵债协议,但是由于签订的时点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法律效力。

01

案例一

王先生因个人原因需要资金,于是向李先生借款100万元,约定借款期限为一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在借款期限尚剩三个月时,王先生感觉自己无法按时偿还借款,遂与李先生协商以自己名下的一套价值相当的房产来抵偿债务,双方签订了一份以物抵债协议,约定如果王先生在借款期限届满无法偿还借款本息时,则该房产自动归李先生所有。在借款期限届满时,王先生果然无法按时偿还借款本息,李先生要求王先生按照以物抵债协议的约定将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但王先生反悔。为此成讼。

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双方签订了以物抵债协议,但该协议是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达成的,且未对抵债物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因此,认定该以物抵债协议无效,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原借款合同。

02

案例二

甲公司欠乙公司货款80万元并承诺于2024年5月前一次性偿还,到期后甲公司无力偿还,于是双方经协商于2024年6月达成以物抵债协议,约定乙公司将其名下的一批机械设备(价值约80万元)转让给甲公司,以此抵销所欠的80万元货款。然而直到2024年12月,乙公司仍未将机械设备交付给甲公司。甲公司遂起诉至法院要求乙方履行该以物抵债并交付该机械设备。

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以物抵债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符合《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27条的规定,应当认定为有效,遂判决支持甲公司诉求。

CHUOLI

法律评析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见,虽然都是双方因偿还债务事宜签订以物抵押协议,但结果却截然不同。案例一所述以物抵押协议是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签订,而案例二所述以物抵押协议是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签订,也就是说,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后签订的以物抵押协议会产生两个不一样的法律后果。

《民法典》第四百零一条规定:“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到期没有清偿债务,抵债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约定无效。案例一中,协议约定“若到期无法偿还,房产自动归李先生所有”,直接排除原债务的履行,属于流押条款。法院据此认定该条款无效,即双方不得直接转移房产所有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二十七条第一、二款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与债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达成以物抵债协议,不存在影响合同效力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协议自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生效。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履行以物抵债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相应的原债务同时消灭;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未按照约定履行以物抵债协议,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履行,债权人选择请求履行原债务或者以物抵债协议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案例二中,甲公司欠乙公司货款到期后,甲公司无力偿还,双方遂就已经确定的债务进行签订以物抵债协议,根据上述规定,该以物抵债协议有效,法院遂判决支持乙公司主张。

CHUOLI

启示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债权的数额已经明确,此时双方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由于债权金额已经确定,一般不会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这种情况下,只要双方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且没有违反公序良俗,那么该协议就应当被赋予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遵守,按照协议的约定来履行各自的义务。

然而,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情况则有所不同,这种提前达成的协议可能隐藏着潜在的不公平性。因为债权的数额还未最终确定,这可能导致一方在未来承受不应有的损失。此外,这类协议还可能带有流押流质契约的性质,即债务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就将其财产权利转移给债权人,以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这种做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视为对债务人或其余第三人权益的侵害,往往难以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因此,实践中,双方当事人在考虑达成以物抵债协议时,应充分了解并评估相关的法律风险。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争议和纠纷,最好是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和解决债务问题,并签订新的以物抵押协议。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债权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也有助于维护交易的公平性和稳定性。